很多用艾友,会问:为什么我的艾灸效果不佳?
殊不知,艾灸的效果好不好,跟你所采用的艾灸方法,艾灸工具关系最大,其次跟你所采用的穴位以及艾灸时间或者艾灸量都有关系。
现在这种气候,隔姜灸最好,但是隔姜灸相对于竹盒或者金属盒来说,还是一点技术含量的,很多艾友就放弃了隔姜灸。你想过没有,一个身体气血都虚的人,再这么热的天,用竹盒、金属盒把自己灸到大汗淋漓:
你以为是补,实际上是在泻你的气血!效果有怎么会好呢?
我们看央视上的专家做艾灸,都采用的是艾绒、或者艾绒做的艾条盒艾柱,而你所用的是美其名曰---新型艾灸:艾贴(艾烛)、发热贴、盐包、电发热的艾包,我只能说,你根本做的就不是艾灸!怎么能谈效果呢?
前面我们已经系统的讲了艾灸方法:化脓灸、麦粒灸、隔姜灸、悬灸;也一直说道,艾灸要使用艾绒制品,比如自己手工做的隔姜灸、麦粒灸所用到的小艾粒,艾炷;艾条等。
今天我们谈:艾灸量
灸量是指艾灸对机体刺激的程度、水平等。它是艾灸所致的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的乘积,取决于艾灸的方式,艾炷的大小、壮数的多少,艾灸时或艾灸后刺激效应的时间等因素。艾灸的恰当、适宜的次数和强度,有助于提高疗效,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。
《医宗金鉴》上说:“皮不痛者毒浅,灸至知痛为止;皮痛者毒深,灸至不知痛为度。”这是指要根据病情决定艾灸的灸量,病情轻浅的要少灸、轻灸,病情深重的要多灸、重灸。
《医学入门》说:“针灸穴治大同,但头面诸阳之会,胸膈二火之地,不宜多灸,背腹阴虚有火者,亦不宜多灸,惟四肢穴位最妙,凡上体及当骨处,针入浅而灸宜少,下肢及肉厚处,针可入深,灸多无害。”指的是要根据身体的不同部位施加不同强度的艾灸。
上面的话是说:头面是诸阳汇聚之处,胸膈是君火、相火之地,不宜再施加过多的火气;腹背阴虚有热的也不能多灸。在人一身当中,四肢穴位比较适合艾灸。上肢和骨关节应该浅刺少艾灸,下肢和肌肉丰厚处却可以深刺重灸。
还应该考虑天时、地理、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来定灸量,如冬天艾灸量宜大,才能祛寒通痹,助阳回厥;夏季宜少艾灸或轻灸,才不会造成上火伤阴。北方风寒凛列,灸量宜大;南方气候温暖,灸量宜小。
不同的年龄、体质和性别,其阴阳气血的盛衰及对灸的耐受性也是不同的。老年或体弱的人使用保健艾灸,灸量宜小,但须坚持日久;而壮年者随年龄由小至大而递增艾条的壮数。
至于艾灸的程度,艾灸后应以自觉温热舒畅,直达深部,经久不消,停止艾灸多时,尚有余温,才算到家。《医宗金鉴》认为:“凡灸诸病,必火足气到,始能求愈。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,若并灸之,恐肌骨气血难堪,必分日灸之,或隔日灸之,其艾炷宜小,壮数宜少。
“有病必当
灸巨阙,鸠尾二穴者,必不可过三五壮。背腰下皮肉深厚,艾炷宜大,壮数宜多,使火气到,始能去痼冷之疾也。”因此,不管灸治哪个穴位,都要“足量”,热力要能够深入体内,直达病所。为了防止艾灸时出现的痛苦,提出可以隔日灸,还视病情的深浅轻重、穴位的位置来决定艾条的大小。